□蘇少鑫
  據《羊城晚報》報道,2月24日,廣州市政府召開相關會議,通報了過去一年廣州垃圾處理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394.29萬噸,納入市級終處理設施計量處理的八區(不含番禺、花都)垃圾清運量343.20萬噸,較2012年增長3.28%,但比2003-2013年平均增長率的5.92%下降2.64%。同時,全年共回收再生資源235萬噸,較2012年增長11.9%,資源回收率達到37%。
  去年回收再生資源235萬噸,這與去年官員透露的“廣州垃圾分類初戰告捷,垃圾每天減少6600噸”的數據相吻合。但是,市民一直有對再生資源回收的習慣,如果把這個完全歸功於政府部門,恐怕也不盡合理。
  說實話,如果廣州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真能如此立竿見影的話,那麼,城管委恐怕難以對1998年開始的試點垃圾分類工作十幾年無甚進展的現實自圓其說。更何況,隨之而來的詰問是,若垃圾分類試點半年效果如此喜人,城管委稱考慮了未來50年垃圾處理的垃圾焚燒項目將會如何調整?
  這樣看來,前天媒體有關“多管齊下收效甚微”、“2013年:垃圾量還在漲”等表述,儘管也許是在傳遞輿論對數據背後可能存在的諸如垃圾處理推進不力或未達到預期多少有些失望的情緒,但這看來恐怕也是一種直觀推論。實際上,與2012年廣州城管委提出的“垃圾量拐點說”的爭議一樣,如果沒有垃圾總量與垃圾處理量之間的比較,單純從生活垃圾處理數據本身,未必能說明問題。
  一般來說,生活垃圾總量多少,決定於垃圾產生的源頭,諸如人口增減和市民的行為及生活方式,而垃圾處理量的多少,則取決於垃圾分類、回收的效果。從通報的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全市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接近635萬噸,這一數據要有鑒別意義,需要與歷年的數據做比較。也就是說,只有比較我們才能從中窺見,在政府全面啟動垃圾分類計量收費試點、建立健全垃圾分類收運體系之後,對於市民行為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所以說,城管委不能像過往一樣,用所謂的統計口徑不同,製造出“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總量”、“城鎮生活垃圾”、“城鄉生活垃圾”等讓一般市民看得雲里霧裡的概念,在通報垃圾總量、垃圾處理量等,也要盡可能通俗易懂,讓民眾更容易看明白,要知道,垃圾處理與每一位市民密切相關,如果這些數據把市民繞暈,那麼容易讓市民認為,垃圾處理等不過是官家之事,與自身關係不大。(作者是媒體評論員)
  蘇少鑫  (原標題:垃圾處理數據不能讓市民雲里霧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c50ocarq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